深圳美中是贵族学校吗?
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,在《儒道至简》中,周作人曾经这样描绘过自己与日本友人谈论中国茶道时的场景—— 我们的谈话大概是这样的开始的。 “喝茶要喝茶的本身,而不是喝它所包含的东西(茶里含有一种什么氨基酸或是什么的)。换句话说,就是喝茶只喝它给我的快感,而不管是不是健康等等的问题。” 我觉得这个快感和贵族有什么关系呢?但是接着就发现我的想法不对了。因为我的朋友忽然很感动地说;“你说得很对,我过去总是为了喝茶而去买茶,把茶当成一种满足嘴瘾的东西,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,我要去欣赏茶树、呼吸空气,而且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才配饮茶。”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,人是可以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的。美中也不例外。
我在美中待了五年,从孩子到成年,学校的变化有目共睹。如果现在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大的私立学校,我想大多数人不会质疑。但如果把时间回拨十年,答案一定是否定的。 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十年前我初入校园的时候,虽然也自诩为“中国最大”,但实在是没有底气。原因无他,周围太“穷”了。 虽然美中校园很大,各种设施也很齐全,但在那一段时间,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宿舍楼都没有安装空调,学生和老师都有点舍不得开空调。据老师说,夏天最热的时候,教室里连电扇都不开,就为了省电。为什么呢?因为学校要省每一度电,因为每100瓦的电会消耗掉1.2公斤的煤。
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些知识,只知道老师和学校领导一直强调我们要节约用电,当时还不太明白“节能减排”这四个字背后的沉重含义。 现在再来回顾那段时光,真是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。原来学校的种种“穷酸”,背后是因为美中真的没有钱。 钱从哪里来?都是家长捐的。
一开始听到各种传言说某同学的家长给学校捐款多少时,总觉得是谣传,直到自己毕业之后看到学校公布的财政报告,才真正感受到学校说的“感谢您为学校发展无私的贡献”这句话真的不是客套。 所以,美中最初的样子,的确可以称作“穷酸”。所有的东西都要用最少的支出换取尽可能多的价值。比如学生要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衣服,那就只有去买便宜的A货了;学校要修建生态池塘,就要去挖最廉价的土方;老师要外出讲课,就不必再请假,就去挤时间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花最少的钱,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。
那么,是不是美中现在有钱了?并不是。我只是想说,美中的“穷酸”不再只是出于物质的匮乏,而是更来源于一份初心——“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”。 所以,美中依然是最贵的私立学校之一,只是它的费用不是花在最奢侈的物质上,而是用在了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老师和课程设计上。